家
风
故
事
司马光(1019-1086),字君实,号迂叟,陕州夏县(今山西夏县)涑水乡人,世称涑水先生,北宋政治家、史学家、文学家,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《资治通鉴》。
司马光出生于光州光山,其父司马池当时任光山县令,所以给他起名光。司马光6岁开始读书,7岁时不仅能背诵《左氏春秋》,还能讲明白书的要义。他既诚实聪明,又十分懂事,深得父亲喜爱。15岁以前,司马光就跟随父亲走过许多地方,访古探奇,赋诗题壁,领略风土人情,极大地丰富了自身的社会知识。
司马光孝顺父母、友爱兄弟、忠于君王、取信于人,又恭敬节俭、温良谦恭、刚正不阿,在历史上,曾被奉为“儒家三圣”之一。他做的每一件事都合法度,每一言行都符合礼节。
司马光为官清廉,他在洛阳编修《资治通鉴》时,居所极简陋,于是另辟一地下室用作读书间。当时大臣王拱辰亦居洛阳,宅第非常豪奢,中堂建屋3层,最上一层称朝天阁。洛阳人戏称:“王家钻天,司马入地。”妻子去世后,清贫的司马光拿不出给妻子办丧事的钱,只好把仅有的3顷薄田典当出去,置棺理丧。
为告诫儿子司马康和后世子孙清清白白做人,光明磊落做官,司马光还根据自己一生的经验,写了《训俭示康》。
《训俭示康》对司马康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。司马康自幼便敏学过人、博通群书,为人廉洁、口不言财,以天下和民心为怀,事父母至孝。他为官清正廉洁,威望极高,令人遗憾的是,年仅41岁便英年早逝。据史料记载,司马康去世时,从公卿士大夫到市井百姓,纷纷前往吊唁,无不为之流泪痛惜。司马康这种道德操守和良好声誉,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其父司马光的谆谆教诲。
在司马光眼中,《温公家范》比《资治通鉴》更重要,他认为,“欲治国者,必先齐其家”。他把家庭教育提升到影响国家和社会的政治高度,绝不仅仅是一家一户的私事。他在《温公家范》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治家方法,修身之道和为人处世的道理,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,堪称中国家训史上的典范之作,影响和教育了无数后人。
转载于:福州妇联
原标题:《家风小故事丨司马光:欲治国者,必先齐其家》
阅读原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