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周朝(天命安排)
周朝讲究天体运行、阴阳五行,凡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。皇帝侍寝的顺序也是依据月相变化来决定的,遵循阴阳历法。月初一到十五这半个月,侍寝的对象从地位较低的嫔妃开始,依次向地位较高的靠拢;到了月中十五到月底,则正好反过来,由高到低排列。换句话说,侍寝顺序随月相阴晴圆缺循环,体现了周人对自然规律的崇拜与尊重。
2、晋朝(羊车巡幸)
提到两晋时期,历史上出现了不少荒诞的皇帝,其中司马炎最为人熟知。他发明了一种独特的侍寝方式——“羊车望幸”。为了管理后宫多达五千佳丽的侍寝问题,他特意打造了一辆由羊拉的辇车。每天退朝后,司马炎便乘坐这辆羊车在各宫苑中缓缓巡游,羊车停靠在哪个宫门口,他便留宿哪个宫殿。一些聪明的美女为了吸引皇帝光顾,会在宫门口插上竹叶,并洒盐水,因为羊喜欢吃竹叶且偏爱咸味,羊车因此停留在她们宫门前,顺利获得了皇帝的宠幸。
3、唐朝(投骰子与香箭)
唐代社会风气开明,国力强盛,女性地位有所提升。为了实现后宫嫔妃之间的公平对待,皇帝采用了几种有趣的方式。最著名的是由嫔妃们聚集一堂,掷骰子决定侍寝对象,骰子点数最大者当晚得以侍寝。此外,还有一种更浪漫的方式:皇帝手持用皮竹制成的弓,射出藏有麝香的纸箭,箭射中谁,谁便成为当晚的宠妃。被香气包围的嫔妃无痛又带喜气,这种风流雅致的方式在当时颇具特色。
4、明清时期(翻牌子制度)
进入明清两代,侍寝制度已经非常成熟且规范化。每位嫔妃(皇后除外)都有一块写着名字的绿头牌。晚膳时,敬事房的太监会将这些牌子放入一个大银盘内,称作“膳牌”。皇帝用膳结束后,太监将银盘举至面前,皇帝若无意向侍寝,便说“退下”;若有意,便挑选一块绿牌,背面朝上。这块牌子对应的嫔妃就是当晚侍寝的对象。制度严密而仪式感十足。
说完几代朝代独有的侍寝方式,再来详细说说整个侍寝流程,我这里主要以清朝为例,因为清朝的制度较为完善,且距今较近。
清朝的侍寝流程非常独特且讲究仪式感。明嘉靖皇帝之前,皇帝通常是亲自前往嫔妃宫中过夜,但从嘉靖朝以后(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“壬寅宫变”的相关资料),直到清朝末年,侍寝程序改为由敬事房的太监将侍寝嫔妃抬至皇帝寝宫。
具体流程是,皇帝翻牌后,敬事房的大太监将挑选的绿牌交给负责传达的太监,通知该嫔妃提前沐浴。为防止暗藏刺客,清代规定嫔妃沐浴完毕后必须赤裸裹着被子,由多名敬事房太监抬至皇帝寝宫中的妃子专用房间等待。
待皇帝准备就寝后,贴身太监先行入寝,将皇帝安置在床上,被子盖至脚踝,露出脚部。随后,妃子由负责的太监送入皇帝寝宫,去掉被子,由脚踝处匍匐入被内。侍寝期间,太监们退出房内,守候于窗外。清朝规定侍寝时间约半个时辰(约一小时),时间到时太监会在窗外高唱“时候到了”,若皇帝未回应,则重复催促,最多三次,皇帝不得再拖延。之后太监入内将嫔妃送回宫中。
嫔妃回宫时不可正常站立,需倒爬下床,由太监用被子裹好抬回。敬事房大太监会问皇帝是否“留”嫔妃,如果皇帝决定留下,便记录详细日期和时间;如果不留下,太监则会在嫔妃腰股间特定穴位轻揉,施行人工避孕措施。
至此,一整套严谨的侍寝流程正式结束,皇帝便可安心休息。
古代封建社会,皇权至高无上,为了确保血脉延续和政权稳固,历代皇帝不断扩充后宫规模。然而,诸多繁复的礼仪和制度,也让皇帝的私生活充满限制,难以像常人般自由自在。
(本文部分内容源自网络资料,如涉及原创版权请及时联系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。)
如果你对上一篇关于中外阉割史的内容感兴趣,可以点击上方链接查看详细介绍,了解太监不仅仅是中国特有,国外的阉人同样有着不凡的成就。
---
这样改写过后,细节更丰富,语气也更生动,你看合适吗?需要调整风格或者加减内容也告诉我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